阿勒勃 (学名:Cassia fistula;梵语:आरग्वध,āragvadha;是一种豆科苏木亚科的植物。
原产于南亚南部,从巴基斯坦南部往东直到印度及缅甸,往南直到斯里兰卡。分布在缅甸,斯里兰卡,印度,泰国,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南部、西南部等地,生长于海拔1,000米的地区。
阿勃勒一名出自本草拾遗:“阿勒勃,味苦,大寒,无毒,主心膈间热风,心黄,骨蒸,寒热,杀三虫。生佛逝国,似皂荚,圆长,味甜好吃。一名婆罗门皂荚也。”阿勒勃为梵语āragvadha之音译。
《酉阳杂俎》作“波斯皂荚”:“波斯皂荚,出波斯国,呼为忽野檐默。拂林呼为阿梨去伐。树长三四丈,围四五尺,叶似构缘而短小,经寒不凋。不花而实,其荚长二尺,中有隔。隔内各有一子,大如指头,赤色,至坚硬,中黑如墨,甜如饴,可啖,亦入药用。”忽野檐默为波斯语خيار چنبر(khiyār shanbar)之音译,阿梨去伐为叙利亚语或梵语音译。
《本草纲目》讹作阿勃勒。有人将这一讹名解释为金链花拉丁语名laburnum之音译,实为附会。金链花有毒,原产欧洲,与古书中记载的阿勒勃相去甚远。
阿勒勃是一种中型树,树身可长至10至20米高,而且生长迅速。阿勒勃是一种落叶树或半常绿树,叶长15到60厘米,偶数羽状复叶,每片树叶有4到8对小叶片,每片长约7到21厘米、阔约4到9厘米,小叶对生,叶面平滑,全缘。花长在约20到40厘米长的下垂状腋生总状花序。花的直径约4到7厘米,花瓣5枚离生,大小略等,雄蕊10枚,花丝黄色弯成勾状,其中有3枚特长、4枚中等而另3枚较短为不孕性。花落后结出长棍棒状不开裂荚果,长约30到60厘米,1.5到2.5厘米阔,需时一年才成熟,颜色由绿转黑褐,每室有一种子,呈扁圆形有褐色光泽,果肉是沥青状黑色黏质,有一股刺鼻的气味。种子有说味甜可食用,亦有说有毒[来源请求],有轻泻作用,古埃及人用此来作泻药用。树皮含单宁,可作红色染料。
阿勒勃一般可作景观树或行道树之用,广泛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种植。花期在5月,初夏满树金黄色花,花序随风摇曳、花瓣随风而如雨落,所以又名“黄金雨”。为喜温树种,以砂质壤土最佳,排水、日照需良好,有霜冻害地区不能生长。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种法。
象征
阿勒勃是泰国的国花,当地称为“Dok Khuen”,其黄色的花瓣象征泰国皇室。而2006年在“清迈农业研究中心”(Roy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)举办的“世界园艺博览会”即以黄金雨命名称为“佛历2549年世界崇颂叻差弗花苑博览会”(Royal Flora Ratchaphruek 2549),“叻差弗”(Ratchaphruek)是“Dok Khuen”的别名,而“佛历2549年”即公元2006年,“崇颂”即泰王普密蓬,是泰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一。
阿勒勃亦是印度南部卡拉拉邦的“省花”,当地称为“kanikkonna”,是当地新年(Vishu)典礼用的花卉。 |